稻草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稻草堆小说网 > 大楚820 > 113、逃赏

113、逃赏

x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唐·许浑《金陵怀古》

从公元前506年冬吴军攻楚到次年深秋却吴复楚历时整整十个月在这漫长的十个月内楚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浩劫国力遭受严重损耗。

吴军仓皇败走后子西和申包胥将郢都进行了重整才派子期马不停蹄去随国迎接楚昭王回国。

临走之际楚昭王感念随候在困难之中的鼎力相助拿出刀子在自己胸口比划了几下最后觉得不妥转身便在子期胸口划了一刀(“王割子期之心”)然后与随候歃血盟誓以示世代相好发誓永远不侵犯随国。

这个誓言不仅代表楚昭王的意愿更是楚人的共同心愿他们一起坚守着这个承诺一直到楚国灭亡。

船行汉水之中但见两岸硝烟未烬、鸦雀难栖、遍地“京观”昔日繁华如今已残败不堪楚昭王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想到十个月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逃亡生涯楚昭王仿佛一瞬之间忽然变得成熟起来他在战火硝烟之中得到了成长在国破山河之间进行了自我反思在吴师入郢之辱中知道了用贤强国的重要。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复兴楚国让楚人不再受到欺凌。

船至中段忽然见水中漂来一个红色的大果子楚昭王命人将果子捞了上来用刀切开有瓤像瓜一样散发着别样的香气楚昭王忍不住尝了一口便觉十分软糯香甜就分给左右随行人等食用。

吃完了才想起问众人这个果子叫什么众人和楚昭王一样也是第一次食得此果无法说出个所以然直到后来的孔子才解开这个谜。

郢都官员百姓自发出城百里迎接楚昭王君民相见百感交集想到楚国遭此浩劫众人不禁以袖掩面凄然泣下。

抵达郢都之后楚昭王急忙入宫向母亲伯嬴请安母子相见极为激动相向而泣看着母亲饱经磨难的鬓角已半白楚昭王悔恨不已对母亲说道:“母亲放心吴国杀我国人、毁我宗庙、辱我王陵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伯嬴止住泪水嘱咐楚昭王道:“今天你能复位多亏了国有栋梁一定要先赏功罚过安定人心然后安抚百姓视民如伤。至于报仇一事待恢复国力后再做打算。”

面对母亲的教诲楚昭王点点头答应了终其一生都没有采取直接对吴国的军事报复行为而是潜心安抚百姓、选贤任能治理国家用自己的行动凝聚了楚人对楚国的向心力。

在犒赏了秦军并将他们送回国后楚昭王斋戒沐浴第二天祭祀了宗庙社稷又去先祖陵墓坟前祭拜这才升殿会见群臣和百官。

在大殿之上楚昭王对任用肖小匪类、差点亡国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失国者寡人之罪;复国者卿等之功!”然后开始论功行赏。

在楚昭王的记功簿上斗辛在最为危险时刻挺身而出以“勇、仁、孝、智”的忠君爱国行为并护送楚昭王入随而名列第一。

排第二的是王孙由于他曾经在逃亡的路上奋不顾身的帮楚昭王挡了一刀确保了楚昭王生命无忧。

排第三的是一个叫做王孙圉(yu)的大夫这个人我们不是很熟悉但在当时他的任务也很重要——访问晋国阻止晋军南下。

吴军入郢晋国迟迟没有配合吴军从北上夹击楚国除了楚方城精锐让晋国忌惮外王孙圉的出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的谈判内容不得而知但《国语》记载了一个故事叫做《王孙圉论楚宝》。

晋定公设宴款待王孙圉的时候晋上卿赵鞅(赵武之孙)故意将身上所戴佩玉拨得叮叮当当作响向王孙圉炫耀说:“我听说贵国的宝物就是一块白珩吧?”

王孙圉轻蔑一笑说道:“凡金玉珠石之类皆不以为贵楚国从没有把它们当宝物只有具备德行、能利生民、能安社稷的善人就以他为宝所以被楚国视为宝物的只有两个:一个叫做观射父能作命内辞取重于诸侯;另一个叫做倚相通晓古籍练达典故使主君能保先世之业。至于您说的那个白珩不过是先王的玩物罢了算得上什么宝物呢?”

王孙圉借题阐述“楚之所宝不在金玉而在善人是能不外本而内末者矣”的道理让晋国明白楚国虽遭此劫难但仍然可以人才兴邦的事实令晋国南下伐楚意见不一为楚国争取到了充裕而宝贵的时间。

排第四的是一个叫做钟建的侍卫在逃亡途中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背着楚昭王的妹妹季芈畀我后来日久生情演绎出公主爱上平民的爱情故事其本人也被大舅子升职成为了乐尹事业爱情双丰收成为此次受赏的最大赢家。

排第五的是申包胥因“入秦乞师”复国而居功奇伟拟任命为右尹“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面对封赏申包胥坚决不肯受对楚昭王说:“我请秦师入关是为了救国救君只是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而已。既然大王已经返回了国都我当初立下‘兴楚’的誓言也已经实现不敢再贪求功名利禄。”

申包胥越是以“非为身、非为名、非卖勇”为由婉拒楚昭王的赏赐楚昭王越是觉得他高风亮节而加以争取甚至想以命令的方式让申包胥节士。

面对厚封申包胥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并通过蔓成然贪污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很多人觉得申包胥的“逃赏”是因为不愿因封赏而污浊了“忠、义”二字其真正缘由实在于他的心中还有一道坎——郢都涂炭他难辞其责。

申包胥和伍子胥的私交甚好虽然这段友情在史书中仅寥寥数笔但却掩盖不了那种锋芒毕露的手足之情。

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的时候他没有直接逃跑而是跑到申包胥家中约其一起逃亡这种做法放到现在来看有种拉上申包胥一起背锅的嫌疑。

但申包胥不仅没有将他抓捕归案以除后患还对伍子胥“覆楚”的谋算加以勉励(“勉之”)并相互约好“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将国家沦为赌注从价值观这一方面来说申包胥谈不上一个“忠”字但放在“君臣之义”较为淡泊、盛行复仇之风的那个时代申包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去实现他的“孝”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义举”。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对“礼仪崩坏”这个世道没有明确认识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接下来的事情便不是申包胥所能够控制的了——“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

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纷纷游走他国、对楚国复仇的故事但那个时候的世道秉承“德、仁”人心向往“忠、义、孝”所谓的仇恨也是禁锢在“礼乐”体制下的发泄很少发生令人发指的罪行。

对于吴军的恶行“亡于山中”的申包胥还是仅存一线希望派人书信伍子胥像一个朋友般好言劝诫道:“像您这样报仇有点过份了啊‘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您曾经是平王的臣子如今走上侮辱先王的地步了有点丧天害理啊(‘无天道之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