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老朱一个宝钞把大明的金融和国家信誉全都给毁了。
现在只能给他擦屁股一点一点地重新建立起来。
等纸币在民间建立起足够的信誉逐步用纸币取代金、银、铜。
那时候只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黄金或者是白银当做压舱石就无需一比一的比例去储备了。
张国维松了一口气。
要是跟成祖那样无节制的印钞无异于强盗一样掠夺百姓。
如果真是那样银行的作用再大再多也没有办的必要。
有相应的储备银随时可以兑换这就有了足够的保证。
范景文接着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据我所知前宋的交子不仅设计复杂而又讲究的图案当中还留有暗记并且还需要亲笔押字让他人难以伪造。”
“交子面对的是大宗交易的商贾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辨别真伪无从伪造。”
“而银行发行的银券面对的是天下百姓大多数百姓连字都不识又如何能辨别真伪?”
“一旦假钞泛滥不光苦了百姓银行最终也难以开办下去。”
范景文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不是杞人忧天。
从秦朝的半两钱开始假币的问题就从来没有断绝过。
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曾一次赦免十几万名制造假币的犯人可见假币这一行猖獗到什么地步。
不光是铜钱。
北宋的交子、元朝的交钞以及大明的宝钞都有相应的假币。
为了防伪这些纸币都采用专门的纸张、印鉴以及复杂的图文设计。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制假者依旧大行其道。
大明洪武时期江苏句容有一个名叫杨馒头的人。
这是个猛人他组织造假团伙让银匠负责制版然后在生产纸马的人家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伪造出的大明宝钞可以以假乱真。
到如今由于铜钱铸量不足宝钞彻底崩溃白银逐渐成为通用货币。
以为这样就没假币了?
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
银子成了主要流通货币随之而来的就是“伪银”横行。
伪银种类之多造假手段之高超令人眼花缭叹为观止……这种造假的手段从古至今都有可不是后世的专利不得不说九州人的智慧。
利用伪银购买商品或实行诈骗的案件在明清时期屡屡发生。
以至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教人分辨白银成色、识别伪银的专著如冯琢珩的《辨银谱》、宁寿堂的《银谱》等。
连银子都能作假甚至是《清明上河图》都能伪造出让名家打眼的赝品况且是纸做的银券?
防伪手段不到位光是造假就能把银行给造垮。
如今的防伪手段倒是不少然而要是把银券搞的太复杂老百姓根本就没办法辨别又如何能够在民间流通?
这是根本无法克服的大难题。
“这个……倒也简单。”
云逍笑了笑智珠在握胸有成竹。
不好意思又该贫道装……人前显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