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稻草堆小说网 > 百媚千娇 > 101、噩耗2

101、噩耗2

但怎么可能!

内战都已经开始了。

国军已经开始进攻共党在中原地区的根据地了。

《双十协议》被公然撕毁了。

其实育才的这些教员们,他们这些知识分子,他们比普通百姓更早认识到内战的不可避免。那些在《双十协议》中没能达成一致的军队、根据地等关键问题,就是他们没在鬼子投降后就立即返乡的原因。

*

就在全国人民反对战争期盼和平的时候,就在育才的师生都在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在所有人用各种方式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时候,白丽梅没有任何征兆地提前生产了。

一对平均体重才四斤半的双胞胎小子,如同两个刚褪了毛的红猴子,就这么突然地在七月七日降临到这个世界。

细细的哭声弱弱的,佛兰先生立即把这对双胞胎收进医院的保温箱,还对罗介亭交代了孩子的危险性。

罗介亭这时已经顾不上保温箱里的俩儿子了。他不错眼珠地陪护在状态欠佳的白丽梅床边。他得忍住心慌安慰妻子。

“丽梅,佛兰先生说孩子有点小,必须要放在医院的保温箱里。过几天你好了,你能照顾他们了,就可以带他们回家了。”

白丽梅哪会相信丈夫这话,长子出生的哭声多响亮啊。这对双胞胎生出来后的细弱哭声,很明显这俩孩子的状态堪忧。

“介亭,你扶我起来去看看孩子,去看看他们是不是还活着。”

罗介亭没法,最后只好抱着起身都困难的白丽梅去看孩子。

佛兰先生很生气。“罗太太,我会好好照料你的儿子,我会把他们好好地交还给你。你这样过来影响我的工作,也影响你自己的恢复。”

挨了吃哒的白丽梅,讪不答地给佛兰先生道歉后,被罗介亭又抱回病房。奶娘提着小米粥和鸡蛋到病房,不见了他们俩,吓得好悬没丢了魂。

*

同一天,陈云起草了《东北局关于目前任务和形式的重要决议》也就是著名的“七七决议”。

在这个决议的指导下,东北局派季中权带领几个战士搞了试验性土改。虽然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虽然只分了地主的粮食,可一下子就把群众动员起来了。紧随其后的秀水河子战斗,小小的村庄自发地出了二十多副担架。

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窍诀被抓住了。

于是,这些没有光鲜亮丽制服的共军干部,深入到东北的光大农村,在国民党军队不能抵达之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工作。

东北的工作局面被打开了。

后来的一些年,罗老爷子曾就“土改”之事,无数次逼问过儿子。但罗介亭的回答都是:“我就是从打土豪分田地里得出来的一点儿感悟。没想到你和我岳父真就听了我的劝说。”

气得罗老爷子拿烟袋锅追着他打。

罗介亭怕老爷子摔着,稍微跑几步就停下来硬挨。嘴里还讨饶:“爹,我儿子看着呢。”再不就是:“我也不是神仙,哪知道后来事。”

“我说的是实话啊。你怎么不信我。”

土改这事儿其实不稀罕。早在1930年时,南京政府就已经出台过减租减息的法规。规定地租不得高于37.5%。但是这规定犹如蒋公在1946年2月的密电:务必使“耕者有其田”一样没落到实处。

蒋公认识到了土地是“我军与□□斗争的基本问题”,但他只有一句“务希我将领切实励行,毋误”,再没有了具体的下文。

可这时的东北局,派出了1万2千余名的干部,深入农村进行细致到户的土地改革。只在1947年初,整个大东北才有部分地区经过清算,就有400万农民获得了土地、牲口和粮食。

东北根据地就在这样落到实处的土改中,在分片包干的“剿胡子”的军事配合下,东北根据地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到了1947年底,东北局已经消灭了盘踞在这片黑土地上不知多少代的、十几万的“胡子”。以至中央再部署下来剿匪工作时,东北局回电:无匪可剿。

*

奶娘过来医院送饭不见人,急得在病房里团团转。等见到罗介亭抱着白丽梅回来、再说明去哪儿了,她破天荒地第一次说罗介亭:“姑爷啊,姑娘慌神了,你得心里得有数啊。那走廊的风涛涛的,姑娘才生完孩子,受了风可怎么是好!”

罗介亭头一次挨说,他不仅仅面上俱是尴尬之色了。可考虑到自己是不该抱着刚刚生完孩子的妻子出去,便虚心地向奶娘承认是自己的不对。

“奶娘,是我要去看孩子的。”白丽梅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她阻止奶娘。

然而奶娘板着脸数落她:“姑娘,你这是第一次生孩子吗?你去看孩子能顶什么事儿?你当受风不死人啊?你要是坐下病了,以后可怎么带大这仨孩子?”

白丽梅讪讪。为了安抚奶娘,她把奶娘送来的小米粥和鸡蛋都吃了。奶娘这才松了脸。她叮嘱罗介亭自己在医院订饭吃,自己回家去照顾罗成。

奶娘回家没找到罗成。去乔太太家找,才知道乔太太闻听白丽梅发动了,就让乔正纲把罗成领去自家,让他跟乔正纲一起复习功课,准备考试。

“白妈妈,罗成放在我这里,你放心好了。我会照顾好他的。”

奶娘对乔太太谢了又谢,给罗成送了换洗衣裳,还给乔太太留了一把家里的钥匙,才又去医院照顾白丽梅。

作者有话要说:*重庆会谈纪要,也称《双十协议》网上有具体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数据来自《雪白血红》,属于纪实类的文字,据说很真实地反应了东北那时的两军对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